“调神健脾”法针灸在终末期癌症患者
临终关怀中的应用探析
王宇航1,周明飞2,陈 璐3,宋亚芳1,孙梦珠1,裴丽霞3,孙建华3
(1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南京市小行医院肿瘤科;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
近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增加,癌症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015年死亡质量指数》显示,在调查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死亡质量综合得分仅为23.3分(第71位)。由于缺乏对临终关怀的了解、医疗资源的匮乏以及其他原因,我国对于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存在巨大缺口,而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1 “调神健脾”法针灸应用于终末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工作的理论内涵 1.1 调神以畅达情志 心神主宰五脏六腑,调控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疼痛、气促、乏力、恶心等躯体不适以及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压力导致心神失养、情志失畅,终末期癌症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改变。研究发现,72.3%的终末期癌症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因此,对于终末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应以调神为第一要务。“调神健脾”法针灸穴取百会、印堂、太冲以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百会居于巅顶,聚百脉,统帅诸阳之脉,对人体之阳经有统领作用,具有安神定志之功;印堂居两眉中,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太冲具有疏肝解郁、畅达情志的作用。 1.2 健脾以补益后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喜燥恶湿,饮食不节、情志过激等因素长久影响,易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胃肠功能障碍是终末期癌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表现为恶心、呕吐、排气排便障碍等。一方面,肿瘤切除手术或化疗引起胃肠道受损,长期慢性营养消耗持续存在,导致患者体重普遍降低,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另一方面,癌症患者术后或化疗后胃肠道结构重建,功能无法即刻恢复,营养的吸收效率和吸收总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康复甚至生存时间。因此终末期癌症患者胃肠功能的评估及干预治疗备受关注,其康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调神健脾”法针灸在调神的同时,以整体观视角注重改善患者脾胃功能,增强其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以期达到“形神一体”的效果。针对疾病病理本质辨证论治,穴取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诸穴相配既能缓解肠道不适症状又可改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能够将中医针灸“治神”“健脾”与现代医学脑-肠互动相结合,在终末期癌症患者的治疗中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2 “调神健脾”法针灸在终末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具体应用 2.1 缓解放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对于癌症的研究突飞猛进,疫苗预防、免疫疗法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放化疗仍然是大多数已确诊癌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多数终末期癌症患者接受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放疗的电磁辐射以及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导致一系列的放化疗不良反应,如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发热、肝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下降以及放疗局部损伤等。化疗后气血耗伤、中气下陷,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放射线为热毒之邪,伤阴耗气,气虚则脾胃运化失司,终末期癌症患者由于肿瘤本身的消耗,多处于营养不良、气血亏虚的阶段,而放化疗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则会加剧这一状况,生理的损耗加上心理的负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已大量开展针灸缓解放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研究,主要有消化道反应、肝肾损伤、骨髓抑制等,在这些已报道的研究中,针灸选穴多以调理脾胃为主。 2.2 镇痛 疼痛是终末期癌症患者常见症状,原因主要有:①肿瘤本身引发疼痛:实质器官内肿瘤迅速生长,造成包膜张力增高;肿瘤骨转移,刺激骨膜或引起骨破坏;实体瘤压迫脏器、血管或血管内栓塞,造成梗阻、黏膜炎性反应、坏死;肿瘤侵犯到脑、脊髓或其他神经组织引起疼痛等。②临床治疗方案导致疼痛:手术后、放化疗后的各种疼痛;免疫治疗和激素治疗也会引起可耐受性疼痛。③患者心理因素等。研究显示,40%的癌症患者会经历疼痛,而终末期癌症患者疼痛的比例高达90%,这些患者中,即使给予临床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疼痛的仍然高达70%,使临终关怀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医认为,终末期癌症患者正虚邪实,正气耗损无法濡养经脉则“不荣则痛”,实邪瘀阻脉络则“不通则痛”,实邪主要与癌毒、气滞、痰凝、血瘀有密切联系。应用“调神健脾”法针灸增强脾胃后天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脾气充盈则正气生化有源,四肢百骸得益于气血濡养,荣则不痛;另脾主运化,健运脾气有助于运化痰凝,通则不痛。现有的针灸干预癌痛的临床研究中,穴位的选择也多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痛为治则。 对于处在癌症终末期的患者而言,加强对疼痛的管理可以很好地改善其生存质量以及心理状态,但由于药物管控、经济、担心药物成瘾性等各种原因,对于终末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控制仍然不是十分理想,而“调神健脾”法针灸以其自身特点,在临终关怀工作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2.3 调节情志 癌症终末期阶段给患者以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绝大多数终末期患者都会感到孤立、焦虑、恐惧和绝望,渴望得到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同情,医务人员的关心能够为他们带来安全感,提高自信。中医学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形神一体”是整体观的内涵之一,《针灸甲乙经》记载:“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说明针灸尤为重视调神守形理念,欲求神与形合、形神统一的治疗目标。终末期癌症患者久病体虚、正气损耗、脏腑功能严重低下,形病及神,因此,应用中医思维,在临终关怀阶段调节患者情志的思路当为“调神”与“守形”并重。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以“调神健脾”理论指导针灸临床,将“调神”与“守形”结合应用于终末期癌症患者,是中医“形神一体”观的具体实践。 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50年,我国将有4亿65岁以上的公民,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1.5亿,这将为我国的公共医疗体系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只有0.7%的医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面对未来庞大的老龄化人口,这极大地限制了终末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对于处于生命终末期的患者而言,最有意义的包括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身体独立、良好的症状控制以及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与亲人朋友共同度过剩余的美好时光,但鉴于人们的意识形态、经济、医院管理等多种因素,临终者的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相对于呼吸机、除颤仪、气管插管等先进的重症救护设备和技术,简单的针灸似乎显得技术含量不足,但是通过众多高新技术设备支持换来的短暂的生命延续,是否值得尊重?医学尊重生命,但并不意味着拒绝死亡。《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调神健脾”法针灸在临终者生命的最后阶段,以中医“以人为本”的理念,“守形”与“调神”并举,能够在临终关怀工作中为临终者提供帮助。 推荐阅读: ①“调神健脾”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②针刺双向调节效应——“调神健脾”法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亚组分析 来源:王宇航,周明飞,陈璐,宋亚芳,孙梦珠,裴丽霞,孙建华.“调神健脾”法针灸在终末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针灸,2022,42(03):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