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您好,欢迎加入大承中医文化研习院!
热线电话138-3459-7715

新闻公告

NEWS
推进中医药非遗事业取得大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07 10:59:48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25日 09:59  |  作者:陈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06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四诊”(望、闻、问、切)诊察疾病的中医诊法;可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等的中药炮制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蒙医药和回族医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通过物理刺激经络治疗疾病的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1年,中医正骨疗法(施氏伤科疗法)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其中传统医药领域有56人入选……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传统医药类项目23项(少数民族医药项目13项),涉及182个申报地区或单位(少数民族医药项目涉及4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代表性传承人131人。

近年来,中医药非遗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一直在为中医药非遗事业不遗余力地做着努力。

20年前,曹洪欣带领团队赴南非进行学术交流,当地天然药物研究机构的一位老专家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他:“你认识屠呦呦研究员吗?她为什么能发现青蒿素,我们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植物,也有青蒿,我们为什么发现不了?”这个问题击中了曹洪欣内心,他脱口而出:“因为中国中医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传统。没有传统中医青蒿治病,就没有今天的青蒿素!”从《神农本草经》青蒿杀虫到《本草纲目》青蒿治疟功效的记载,这些传统的中医文献资料是把青蒿作为治疗疟疾的重要依据。

加之不少名老中医药专家年事已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与中药新药研发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民众健康的需求,如何激发年轻一代医生投身中医药传承和创新成为曹洪欣思考的首要问题。“要注重中医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加强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培养,推进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队伍,确保中医药非遗代代相传,可持续发展。”在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期间,曹洪欣全力推进“岐黄”“仲景”“时珍”三大工程,率先组织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古医籍抢救工程、中药新药研发大平台……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艺、思想、精神、标准、制度、世界观的广泛集成,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生命价值、技术价值、学术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曹洪欣如是说,全面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满足民众健康需求,使中医药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和服务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如今,北京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宫廷正骨、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安徽新安医学、张一帖内科、西园喉科;河南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平乐郭氏正骨法、买氏中医外科;广东陈李济中药文化、岭南陈氏针法、一指禅推拿;四川中药炮制技艺、李仲愚杵针疗法、甘孜州南派藏医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国各地建立健全了中医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专门制度,明确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传承人开展整理立档、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同时,还建立了传承人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中医药非遗的传承延续,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外,还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

“‘推进中医药非遗守正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华儿女的历史重任,更是中医药非遗人的责任与使命。”在曹洪欣看来,要提高中医药非遗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度,推进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融合发展、转化利用与服务人类健康。发挥中医药非遗优势作用,服务人类健康,还要有世界眼光、国际思维。中医药非遗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中医药非遗服务人类健康,有利于海外民众深入体验中医药智慧与实践魅力,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大承中医文化研习院转载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38-3459-7715
  • · 专业的中医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分校登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