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您好,欢迎加入大承中医文化研习院!
热线电话138-3459-7715

新闻公告

NEWS
唱响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协奏曲”
发布时间:2025-03-12 08:53:01浏览次数:

惊蛰春动,万物复苏。3月5日,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这一天,人民大会堂里再度传出令中医药人振奋的声音——“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点明了中医药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句“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今后中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一具有承上启下意味的重要节点上,中医药领域的代表委员们话民情民意、提建议良策、谋发展前景,让决策与民意同频共振。他们纷纷表示,要加快释放中医药多元功能和文化价值,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自觉在大局中进一步找准中医药工作的定位,提升中医药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和显示度。

明方向:深化改革思路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中医药的两句话,看似简短,实则含义深刻。既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的坚定支持,也为今年的中医药工作重点作出了明确部署。”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沿用了去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于中医药工作的表述,意味着中医药发展进入新阶段,机制创新成为持续发展的关键。“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则首次强调了“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并重”的主题内容,这要求中医药人事业产业两手抓,用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让中医药产业跨越迭代,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人应当抓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担当作为,守正创新,做出更大成绩,更好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张伯礼说。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表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中医药工作的指南针,为中医药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中医药人更有信心和动力。“有了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指引,相信中医药事业肯定会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发展。”吴焕淦说。

回顾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传承创新”令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林尧印象深刻。他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一脉相承,表明政府把“传承创新发展”列为中医药工作重点。“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充分说明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作为中医药工作者,要把国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落实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成效,提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精气神”。

“今天聆听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感觉信心满满,动力十足。在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政策的全力支持下,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正当其时。”全国人大代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杨硕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中医药的工作者,杨硕对此倍感振奋,对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长徐安龙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切中了当前中医药发展的问题。如何传承中医药精华,如何在中医药思维指导下,借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中医药创新,是当今中医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需要国家在制定中医药工作计划时,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在此基础上,国家的投入和业界的努力才能真正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两句话,给我们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大量活力。对我们中医药人来说,这是一个大利好的消息。”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玮表示,中医药可以服务于我们全生命周期管理,在预防、治疗、保健等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更好地造福民众健康。

开新局:产业发展动力盈

中医药产业一头牵着民生福祉,一头撬动着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与会代表们认为,从以中药材种植为重点的农业、以中药制造为重点的工业,到以养生保健为重点的服务业,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产生新业态,助力激活经济、吸纳就业、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

林尧认为,当前要思考如何将科研院所的中医药科研成果与产业更好结合,尤其是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探索中医药衍生产品及大健康产品与中医药的合作方式,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重点。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副董事长、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菁表示,林下参作为高品质、高附加值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潜力。可以尝试深度开发林下参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保健价值,加快精深产品加工成果转化,加快人参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进入大市场,形成品牌产品。

“如今,中医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表示,要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赋能作用,提升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丰富中医药文化消费业态和场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陈静表示,在当今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正展现出独特且多元的价值。中医药并非仅仅局限于治病的药物,其蕴含的中医养生理念意义深远,能够为康养产业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导方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中医养生理念在大健康产业中的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例如,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指导康养产业开发出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养生保健服务,从日常饮食、运动锻炼到情志调节,全方位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谋实策:民生服务暖人心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高度关注,在代表委员们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加强护理、儿科、病理、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等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提升民生服务质量、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陈桂娥表示,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预防、康复和慢性疾病等领域。在糖尿病、高血压、慢性疼痛等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可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改善症状、延缓病程,在术后康复及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方面,中医药也能发挥作用,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层是中医药事业的深厚土壤,如何提升基层中医儿科服务能力是我关注的重点。”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说,“要尝试构建中医儿科分级诊疗新体系,创新中医儿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激励机制,用技术赋能基层,推动中医药特色资源下沉,才能更好地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骨伤科教研室主任黎旭军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屏障,其人才储备水平直接决定了这道屏障是否坚实可靠。对于基层来说,要培养一批真正的实用型中医人才,才能切实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健康问题。

张伯礼认为,中医药在基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未来,基层中医馆除了发挥其看病治病的作用,还应将治未病、养生保健、疾病康复等功能整合起来,同时具备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功能,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利用好中国在中医药领域和数字化技术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也同样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党委书记李浩表示,AI为医院场景服务提供了新思路。“以望京医院创建老年病科智慧化病房为例,假设患者在病房任意一处发生摔倒等危险,感应装置能及时响应并将信息传至护士站报警;机器人可以提示患者量体温、测血压;医生在查房过程中可以通过AI汇总,了解患者的整套治疗方案和用药情况……如此种种案例都表明,AI技术的发展或许能为老年病人的照护服务提供新方案。”

“科技赋能基层医疗服务,还应该提高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表示,可以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人工智能数据模型助力医药研发,帮助提升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同时,建立更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会场内外,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交织,政策蓝图与实践经验碰撞,勾勒出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立体图景。

“政府工作报告字字千钧,中医药振兴正当其时!”与会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将以“拼”的精神、“实”的作风、“闯”的劲头,把蓝图化为“施工图”,让愿景成为“实景图”,让中医药这一中华瑰宝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全人类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38-3459-7715
  • · 专业的中医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分校登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