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您好,欢迎加入大承中医文化研习院!
热线电话138-3459-7715

中医之路

CASE
张建斌:当代早期《针灸学》教材与学科框架解构:以澄江针灸学派为例
发布时间:2025-02-07 23:20:55浏览次数:

张建斌-题图.jpg

张建斌工作照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当代高等医学院校《针灸学》教材,大多是以1957年10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著的《针灸学》为母版[1]。《针灸学》出版后,即受到学界好评和赞誉,李鼎老师称赞其为“新中国针灸学科的奠基之作,首创之作”[2],其构建的学科框架,包含经络、腧穴、刺灸、治疗四大知识模块,固化已久,几成定式。当下的“十三五”《针灸学》规划教材也依然沿袭这一框架[3-4]。是否存在其他的学科框架模式?是否有更加符合针灸学术特点和学科发展规律的框架模式?也是当下解构和重构针灸学、发展针灸学需要思考的。回眸现代高等针灸教育建立之初至1957年10月的《针灸学》教材建设历程及其成果,对重新思考和理解现代针灸学科内涵和发展方向,是有帮助的。

1954年10月15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1956年3月更名为“江苏省中医学校”、1958年更名为“南京中医学院”)成立,时任创校校长、澄江针灸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先生(1899-1957年)带领孙晏如、李春熙、邱茂良等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确立了高等针灸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当代早期《针灸学》教材。解析这一期时期(1954年10月-1956年7月)4部《针灸学讲义》,可以探索学科前辈构建现代针灸学科的心路、对针灸学科框架的界定、对《针灸学》教材编撰的思路,对当代解构和重构针灸学术框架和体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教材概况

共收集4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早期的《针灸学讲义》,分别编撰于1955年4月(甲本)、1955年9月(乙本)、1956年3月(丙本)、1956年7月(丁本),书影见图1。4部教材都以《针灸学讲义》为名,其中前3部是油印本,都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落款;最后1部是铅印本,落款是“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4部教材概述如下。

1.1  《针灸学讲义》(甲本,1955年4月)

教材封面题《针灸学讲义》,署名“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编印”;教材最后页有“教务室,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字样,距离学校第1次开学(1955年3月13日)1个月时间。由此可以推测,该教材为第一届针灸专修班学员所使用,编印时间为1955年4月。这可能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历史上第一部《针灸学》教材,定为《针灸学讲义》甲本。

教材封面的背页,有手书“晏如”两字,推测应该是孙晏如先生。孙晏如先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八老”之一,也是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刚刚成立时的两位《针灸学》主讲教师之一(另一位是李春熙老师), 1934年曾受承淡安先生邀请,修订过《中国针灸治疗学》;1954年底又受承淡安校长之邀,参加针灸学科建设。该教材当为孙晏如先生所使用,书中用蝇头小楷所作的各种修改和补充,也是孙先生的墨迹。

1.2  《针灸学讲义》(乙本,1955年9月)

教材封面名《针灸学讲义》,落款“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无“编印”二字,亦无编印日期。该教材最后附有“学习通讯”,署有“1955年9月”字样。故推测该教材编印日期为1955年9月,定为《针灸学讲义》乙本。

此时,第一届针灸专修班学员已经毕业,第二届针灸专修班学员在校。该教材可能是第二届针灸专修班学员所使用。

1.3  《针灸学讲义》(丙本,1956年3月)

该教材为江一平先生所用、所藏,承蒙其子常熟江旦新医生慷慨所赠。江一平先生是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届针灸专修班学员,毕业后留校参与针灸学科建设。教材封面和目录页都有江一平先生的亲笔署名;目录页还有“省中医进修学校发。56.4.7”的字样。可以推测该教材编印时间可能是1956年3月或者更早,确定为《针灸学讲义》丙本。

该教材可能是针灸专修班学员所用。与前两部教材一样,沿用《针灸学讲义》之名。教材作者署名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针灸学科”。由此可以推测,南京中医药大学早期针灸学科建设框架已经确定。

1.4  《针灸学讲义》(丁本,1956年7月)

该教材以《针灸学讲义(暂编本)》为名,落款为“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编”,为铅印本,目录页前有一“编写说明”,最后有“李春熙一九五六年七月七日于江苏省中医学校”字样。故认为该教材编撰于1956年7月,确定为《针灸学讲义》丁本。

李春熙老师在“编写说明”中写道:“在这一年多中间,本讲义已经三期针灸专修班、二十一期针灸巡回教学学习班课堂试教,曾经作了三次修改,基本上符合了中、西医师、针灸医师的要求。这一次复吸收了各方面意见作了必要的修订。”由此可以推测,该教材是在前3部《针灸学讲义》基础上的修订和完善。

2  框架体例

《针灸学讲义》甲本、乙本两部教材都没有目录页,丙本有单独目录页,也体现了教材逐渐成熟的过程。但是,教材的内容基本勾勒出教材的学术逻辑框架。

2.1  《针灸学讲义》(甲本)

《针灸学讲义》(甲本)没有目录页,依据教材内容,分别有:

(1)中国针灸的发展简史。包括前言、一般事物的推测、主要文献重点介绍、时代演变与祖国针灸的影响、结论5节,每节有序号。

(2)针灸学讲义。包括经穴歌、经穴分寸歌、针科学、灸科学讲义4节,无序号。

(3)孔穴学讲义。包括孔穴学总论、骨度分寸取穴法、手太阴肺经(注:内容是经穴,无关经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16节。没有经外奇穴。每个穴位名称后,只有部位、取穴法。

(4)针灸治疗纲要。主要罗列病症名、症状、取穴,并附录古人的经验。具体包括中风、肝风、颤振、癫痫、心悸、多寐、不寐、虚损、痨瘵、咳嗽、哮喘、消渴、肿胀、积聚、黄疸、呕吐、嗝噎、胃痛、胃胀、胃疽、胃弱、腹痛、泄泻、痢疾、便闭、肠痈、脱肛、痔漏、霍乱、疟疾、疝气、淋浊、遗精、遗尿、癃闭、痹证、湿痹、痿证、头痛、眩晕、头面肿、口病、舌病、齿病、齿肿痛、喉痹、喉癣、鼻渊、鼻痔、鼻塞、耳鸣、聤耳、耳聋、目赤、目肿胀、目痛、目痒、目泪、经闭、痛经、血崩、带下、小儿惊风、小儿吐利、小儿赤游丹、小儿百日咳、痈疽、瘰疬、疔疮69个病症。

(5)十四经孔穴摘要。从百会穴开始,依次是头维、阳白、丝竹空、下关、听会、颊车、地仓、水沟、风府、哑门、天柱、风池、翳风、肩井、天宗、臑俞、巨阙、中脘、水分。每个穴位,分别包括部位、主治、手术3方面内容。最后附有关于针灸技术的备注一节,包括不适应证、针灸施术对象、辨经认穴、处方取穴概要、针具使用概要、施灸部位和目的、行针手术、临床必须注意事项8项内容。

(6)针灸疗法简介。主要以症状、疗法为目,列举了一些症状和针灸治疗方法。其中,专有一般痹证痿证的针灸治疗一节。

(7)针灸治疗学参考资料。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运动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禁针穴歌、禁灸穴歌。

(8)附录。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针灸专修班学员实习规则、实习进度、实习方法。

可能是初创的原因,《针灸学讲义》(甲本)没有目录,章节设计在逻辑上稍显混乱。基于学科框架,梳理该教材可以发现,首先介绍学科发展史(即第一部分),具有现代教材的一般程式;其次是基本操作和基础理论,分别由针灸学讲义(第二部分)、孔穴学讲义(第三部分)、十四经孔穴摘要(第五部分)3部分,阐述了针刺和艾灸操作技术、腧穴定位和主治等基础操作和基本知识;第三是临床应用,分别由针灸治疗纲要(第四部分)、针灸疗法简介(第六部分)、针灸治疗学参考资料(第七部分)3部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基于疾病和证候阐述了针灸治疗的方法。但是值得肯定,《针灸学讲义》(甲本)已经具有现代学科观和现代教材编撰体例模式,内容也尝试着中医和西医的融通。

2.2  《针灸学讲义》(乙本)

1955年9月出版的《针灸学讲义》(乙本),也没有目录。据教材内容,依次有:

(1)针灸发展简史。

(2)经穴学。包括经穴的定义、人身度量标准、手太阴肺经……督脉(注:每一经脉,首先是起止穴;然后是这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然后是经穴概要,讨论每个穴位部位、主治症、取穴法、针灸法)、经外奇穴(包括百劳等19个)、经穴歌、经穴分寸歌、简要经穴分寸歌、经穴图。

(3)针科学。包括针术的定义、针的种类与构造(注:这里出现了古代九针图)、指与针的练习、进针后的技术处理、拔针后异常现象的处理、针术的适应证和不适应证6节。

(4)灸科学讲义。包括灸术的定义、艾的功用和治法、艾柱和艾条灸法、灸的种类、灸术的目的和作用、施灸的准备与注意、施灸后的征象与处理、灸术的适应与禁忌、禁灸、火罐气10节。

(5)针灸治疗学纲要。包括总论、前言、要穴的介绍、十二经在针灸治疗上的价值、关于经外奇穴和阿是穴的说明5节。

(6)针灸治疗学纲要各论。包括伤寒、温热暑邪病、霍乱、疟疾、痢疾、中风、痉厥、癫痫、失眠多寐怔忡健忘、咳嗽喘哮(附痰饮证)、虚损痨瘵、吐血衄血、嗝噎呕吐(附其他胃病)、臌胀、癥瘕积聚、消渴、黄疸、脚气、痿痹(附手足胸腹腰背痛)、遗精淋浊、二便(附疝痔)、头痛(附眩晕)、五官病、妇科疾患、儿科、外科26节。

(7)《经络之研究》翻译稿。

(8)“知热感度测定法”讲稿提要。

(9)《学习通讯》。

《针灸学讲义》(乙本)虽然也没有单独的目录页,但是教材章节设计上呈现清晰的学术逻辑,从学科史,到针灸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临床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该教材在主要章节前,都增加了概念术语的定义,这充分体现了学科学术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其次是增加了经络学内容,分别是《经络之研究》翻译稿和“知热感度测定法”讲稿提要,这两部分内容都是当时承淡安先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后附有《学习通讯》,是第一届针灸专修班学员临床经验总结、疑惑问答等,具有杂志性质。

2.3  《针灸学讲义》(丙本)

该教材有专门的目录页,学科学术框架清晰,共分中国针灸发展史大纲、中医常用术语简释、针术、灸术、经穴学、针灸治疗学、针灸临床处方集7章。可以发现,《针灸学讲义》(丙本)学术框架清晰,内在逻辑自洽。教材首先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学科发展史(第一章);然后阐明相关术语并作明确定义(第二章),包括八纲、四诊、营卫、三因、六淫、七情、十二经脉、俞穴、五脏俞、五脏五俞、六腑俞、六腑六俞、五脏募穴、六腑募穴、十五络穴、十二原穴、八会穴等术语;最后从操作技术(针术、灸术)(第三、四章)、基础知识(经络腧穴)(第五章)、临床应用(治疗和处方)(第六、七章)阐述针灸学科相关内容。教材首次将学科概念术语界定和简释等纳入教材体系和视野中;该教材将针术、灸术的内容放在经穴学前面,可能是突出和提示操作技术是学习针灸的首先门径。

2.4  《针灸学讲义》(丁本)

该教材是前3部教材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在学术框架上,完整保留了丙本教材的体例,从目录页三级架构看,可以更清晰呈现该教材的内在逻辑及其相互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该教材在第五章“经穴学”部分,首次给出了十四经脉病候分类简表,这应该是澄江针灸学派以现代临床经脉病候为视角解读经络理论的重要成果,也与承淡安先生同期发表的《经络的初步认识》[5]一文相吻合。

3 讨论

由澄江针灸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先生,带领孙晏如、李春熙、邱茂良等前辈编撰的上述4部《针灸学讲义》,在1年的时间里,从开始草就(甲本)到系统成熟(丙本、丁本),见证了当代针灸学科的早期《针灸学》教材形成过程。教材形成,始终将学科学术史作为第一内容,逐渐引入术语定义和释义,探索经络理论作为针灸学科知识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初步探索并形成了以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基本操作(针术、灸术)和临床应用(治疗学和处方集)为模块的现代针灸学科框架。此外,教材还给出了《针灸实习规范》、海外针灸研究成果等内容。既体现了学科的学术视野,也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规划。

上述4部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现代性探索,教材充分体现了学术逻辑和学科思维的现代意识。首先,学科的学术发展脉络和轨迹,始终是一门学科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4部教材都将学术发展史作为第一章节叙述,体现作者从一开始就突出其重要性;其次,名词术语及其定义、释义,是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作者从乙本开始就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加以介绍和强调,清晰界定术语概念和定义内涵,也是现代学科的标志之一;第三,4部教材逐渐形成了针灸学科的框架——包括操作技术(针术、灸术)、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和临床应用(治疗和处方)3部分结构,具有了现代语义下的学科分化思路;第四,教材及时吸收了当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按照西医疾病分类介绍针灸治疗、介绍日本《经络之研究》和“知热感度测定法”等。

在4部《针灸学讲义》教材现代性探索过程中,同时出现了由学派第二代传人梅健寒、李鸿奎编著的《针灸学》,并于1957年10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部教材与前述4部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经络、腧穴、刺灸和治疗四大知识模块作为学科框架,最大的特点是回归传统。李鼎老师[2]认为,“1957年版《针灸学》与同时代稍早的《中国针灸学》(承淡安编著)、《中华针灸学》(赵尔康编著)、《新针灸学》(朱琏编著)都有较大不同,突出了经典经络、腧穴等理论的整理和传承,构建了针灸学术的现代教育体系”。1957年版《针灸学》教材出版后,受到当时学界的普遍接受和好评,其主要学术框架和模式也被第一版统编教材[6]及以后历版统编、规划教材所认可和接受。

当下的针灸学科学术框架是否适应时代发展?如何在现代学科逻辑下重构针灸学术?值得重新思考和评估。当下在探讨针灸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建设时,早期《针灸学》教材的现代性探索,依然值得重视和借鉴。

 

作者:张建斌,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

 

参考文献

[1] 黄龙祥. 针灸腧穴通考证(上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13.

[2] 李鼎. 针道金陵五十年——记1957年南京《针灸学》出书前  后[J]. 中医药文化, 2007, 2(6): 30-32.

[3] 梁繁荣, 王华. 针灸学[M]. 4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1-21.

[4] 赵吉平, 李瑛. 针灸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14-40.

[5] 承淡安. 经络的初步认识[J]. 中华医学杂志, 1956(2): 134-137.

[6] 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 针灸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1: 2-5.

 

来源:张建斌.当代早期《针灸学》教材与学科框架解构:以澄江针灸学派为例[J].中国针灸,2021,41(9):961-964.

转载:大承中医文化研习院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138-3459-7715
  • · 专业的中医咨询
  • · 精准的解决方案
  • · 灵活的价格调整
  • · 1对1贴心服务
分校登录
回到顶部